Signal Z

2023 / 07 / 29 Sat.

2023 / 10 / 22 Sun.

10:00 - 18:00

  • 策展人

    莊偉慈

  • 參展藝術家

    黃怡嘉 & 吳柏葳
    傅寧
    楊立
    楊傑懷 & 呂柏勳
    阮柏遠
    洪梓倪
    洪聖雄
    貳進
    陳姿尹 & 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
    林政佑
    李珮瑜
    石在工作隊
    李承亮 & 蔡咅璟
    空城現場(王正祥 & 林彥翔)
    廖昭豪

  • VR線上展覽

    https://mocatpe.tw/art06rqeau

  • 指導單位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主辦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
    台灣電力公司

  • 協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 年度贊助單位

    THERMOS 膳魔師
    當代藝術基金會
    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
    老爺會館

  • 年度指定電視/螢幕

    SONY

  • 年度指定投影機

    EPSON

  • 媒體協力

    中央廣播電臺

  • 特別感謝

    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展覽介紹

關於那些消散與流動的風景

文/莊偉慈

這是一個以「景觀」(spectacle)探索當代生活經驗,並以之串接而成的展覽。

自20世紀中期後,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環境改變,我們從象徵實在∕現實的類比式社會,轉進象徵虛擬∕超現實的數位世界。現代性很快地被後現代性取代,在對移動、速度的追求下,技術擴張催化了環境巨變。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和數位革命持續改變當代社會的面貌,我們不僅因此捲入劇烈加速度的浪潮,也進入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筆下的「液態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也稱流動現代性)社會。

但流動∕液態到底意味著什麼?是不能停下腳步、必須不斷移動的狀態?或是更加輕盈、遠離固著的傳統與社會系統,以達成個體化與隱形的狀態?又或者是一種全面游牧的姿態——從人際關係、空間到性別認同?在本展中,展現了Z世代及處於後全球化時代下隨處可見的各式景觀。這些景觀來自於藝術家在現實生活所感受到的林林總總,從探索具變動性、碎片化的影像特質,到受社會形構(social-formation)影響下被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因經濟環境變化而被劇烈改變的地景等,它們都是屬於液態時代中共通的社會文化及現象。

展覽從影像所創造的景觀為起點,藉由伴隨影像經驗而來的誤讀,這些作品對影像進行詮釋與反動,揭示網路中誘人快速消費影像的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觀看。此外,對於當代社會中與流動特質相關的經驗,亦從對空間場景的重建或描繪開始。這些空間的景觀從私人到公共,由實體到虛擬——如慾望場域的挪移變換、公私領域界限的移轉、網路資訊的迭代堆聚、虛擬與現實空間交錯的音景、被虛假循環時間禁錮的身體、渴望受資訊制約的身體,乃至於堅固事物及其景觀的消散瓦解,再到因應政經策略重組而生的都市代謝更新。

隨著觀展的行進,一個又一個在不同場域出現的景觀,或者非地方(nonplace),共同匯聚成我們生活的世界。這些景觀看似各有所指,卻也反映出Z世代藝術家眼中的現況,以及在背後形塑這些景觀的驅力。這些場景對觀眾而言一點都不陌生,甚至似曾相識或已身在其中。如果說藝術的體驗總是對生活的體驗,「Signal Z」試圖由十五位∕組臺灣藝術家的創作,以藝術作媒介,邀請觀眾共同從審美體驗中獲得回看生活的契機。

MORE

LESS

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

黃怡嘉 & 吳柏葳
傅寧
楊立
楊傑懷 & 呂柏勳
阮柏遠
洪梓倪
洪聖雄
貳進
陳姿尹 & 莊向峰(陽春麵研究舍)
林政佑
李珮瑜
石在工作隊
李承亮 & 蔡咅璟
空城現場(王正祥 & 林彥翔)
廖昭豪

黃怡嘉(b.1998,臺北),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創作以行為表演、錄像裝置為主,對於自己與觀眾的身體作為一種關係的探查,以一種浮誇、幽默的演繹,回應流行文化中的當代圖像。

吳柏葳(b.1999,基隆),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創作常以繪畫媒材現地製作,脫離框架的繪畫製造觀者與作品的不期而遇,嘗試用圖像的介入回應作品與展場間的相互關係。

傅寧(b.1995,桃園),創作多半以圖像生產作為形式,影像為材料進行變造,且所關注∕畫的多半不是由藝術家所生產的影像,而是眾多來自他人的生命檔案,它們往往不是作為大寫歷史的見證,並不怎麼特殊,就像是我們生命中都曾經出現過的畫面。對傅寧來說這樣的生產模式反應了當代經驗,當我們的生活及生命隨時都可以被影像化,甚至是檔案化,透過社群上傳,以此於網路的場域中形塑自己,其所建構出的樣貌已然是新的現實,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並不再因為是否具有物質而影響了優位順序。

楊立(b.1993,臺北),畢業於法國凡爾賽美術學院。在其創作歷程中,「繪畫」是他唯一的手段,他將自己的身分定位為「畫家」。對於社會強行賦予他的「藝術家」這個尊號,楊立表示:「說我是藝術家好像也沒錯,因為人人都可以是。但畫家就不一定了。」論及楊立的風格,彷彿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他表示:「穩定的風格只會存在於系列作品中,如果把風格與一個畫家的名字綁定,那是對畫家最大的框架。」從上述藝術家的發言,揭露出他對繪畫、風格、藝術的態度。或許他預想的完形畫家尚未出現,抑或楊立自己正朝此目標進發,試圖去召喚一個繪畫高度自主的社會。

楊傑懷
楊傑懷(b.1992,臺中),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他透過錄像、攝影、觀念和裝置等混合形式進行創作,以此探問科技媒體與其視覺性以及擴延的影像,如何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生產和運作,甚至成為精神的框架。作品在人類情感與編碼的世界之間無法對準的空隙中,搭建一幅既荒謬又浪漫的情境。

呂柏勳
呂柏勳(b.1992,雲林),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雙主修電影學系,現就讀臺藝大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致力於影像相關創作。作品多以自身經驗轉化,透過影像整理自己的生命軌跡,並擴延至族群,甚至集體的生命狀態。

阮柏遠,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古作為創作脈絡的核心概念,長期以數位遊戲、網路空間作為關注研究對象,將成長在網際網路、新型態的入口瀏覽器與線上社群、電子數位遊戲等所架構的後網路時代,來自於遊戲或數位的美學,抑或新形式的數位視覺經驗等,這些要素作為阮柏遠創作的重要發源,其作品融合線上遊戲、網路社群、機造影片、遊戲引擎、3D軟體等,不管是歷史、記憶、美感、技術上的特性所創造出屬於當代新的視覺經驗和技術思考以及雕塑或影像等觀看方式,呈現出的新觀點與思考方式去反思與叩問後網路時代背後的元設定。

洪梓倪,擅於探討光影與聲響之間相互作用的對應關係,主要創作為聲音與空間裝置,作品元素都是分別在給定的空間中構造體現,試圖探究限地製作中音頻與材質的邊界實踐,使作品的結構與實際空間反射共振響應並造成聽覺元素互動,藉此探索聲音、材質、光線、空間形成的相互關係。

洪聖雄(b.1998,高雄),在藝術實踐上以多元媒介,包含裝置、多媒體材與雕塑,處理物質材料、空間與身體中介的相互關係,長期關注雕塑課題背後的造型事實,藉由多向度的媒介語言擴展雕塑創作範疇的新提議,並試圖建立雕塑創新方向與造形美學。此外以土質堆塑、現成物拼集與雕鑿破壞等創作手段,挖掘、揭露地方變遷的時空軌跡,並將其轉化為個人藝術實踐的美學設想。

「2ENTER 貳進」團隊由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劉吉榮所組成,主要以影像裝置、動畫、網路資訊、遊戲引擎進行視覺藝術創作。近期創作專注於收集大量網路數據將其轉譯為具當代性的符號,並於遊戲引擎中重組,在作品中建構一虛擬網路生態系統。

陽春麵研究舍創立於2019年,為陳姿尹與莊向峰組成的創作團體,以裝置、錄像、網路藝術、攝影、AI等多元媒材進行創作。兩人分別來自藝術與資訊背景,共同關注科技產物與人們的互動關係對生活型態產生的轉變及影響,試圖透過跨域思辨創作出像陽春麵一樣,用簡單的材料創造出美妙味道的作品。

林政佑(b.1996,嘉義),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關注當代人觀看影像時,身體與影像媒體之間來回拉扯的關係。作品運用與觀者互動的裝置,以及拼貼各類影像作品(包含電影、電腦軟體、手機app等介面),藉以探索觀者在作品中媒體身體與真實身體交互影響的關係,加以延伸成為另一種感知經驗。

李珮瑜(b.1993,高雄),曾經營空間萬事屋。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目前就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慣以推究創作慾望背後的真實核心,並尋找相應的媒材。較常使用的材質為土與陶、身體與纖維。自 2015 年以來,以創作回應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與經歷場域,每一次的創作不以特定材質為出發,試圖在各種思考中找尋相應媒材,回到其物質特性進行挪用與轉譯。

「石在工作隊」成立於2020年,由面臨迫遷的馬崗漁村居民、不同領域的藝文工作者自主聚合而成。核心成員林奎妙、何睦芸與陳衍良,持續以有機拼湊、城鄉連線的協作方式與聚落脈動共進,其文化實踐旨在連結事件現場與社會大眾,試圖製造公共。

李承亮(b.1986,基隆),2013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早期和朋友合作「復興漢工作室」,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2013年開始生活工作於臺南,創作媒材不限定,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關注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

蔡咅璟(b.1986,嘉義),作品多以錄像、裝置為主要媒材。近年創作主要專注於生物學相關的研究脈絡,藉由誤用、偽造等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學的系統進行創作。他關注人跟動物彼此的關係又是什麼?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試圖透過迥異於科學的方式,在生物學的檔案脈絡中梳理出一條素人式的生物學研究,藉此重新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空城現場」由王正祥與林彥翔於 2022 年共同發起。

2021 年,王正祥發起「中壢地埤聚場」,於中壢市都市規劃區展開現地的文化行動。計畫試圖揭示「中壢運動公園區段徵收開發案」,既有文化地景消逝背後難以計價而任意消散的情感與歷史文化,是臺灣諸多區段徵收案例的縮影。

林彥翔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品、《副本島》,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空城現場」…等。

他們持續以復返的姿態關注及書寫桃園航空城開發現場內地景劇變的過程。並藉由藝術與文化兼容的特質,透過真實的在地行動探問桃園都市發展、地方文化與人地關係等課題,回應開發工程中地景間的詭譎異常,希冀透過他們的藝術行動、紀錄與實踐將其長期的觀察滲入公眾視野。

廖昭豪(b.1990,臺中),作品主要以絞碎的紙漿仿擬臺灣人為地景風貌,不論是沿海岸線常見的消波塊、山路岩壁斜切亙守的擋土牆、水土維護有關的植生護坡,或道路旁普遍的紐澤西護欄。透過紙漿材質模擬土石水泥,將原屬戶外的「景觀」移進室內,試圖以手工仿真的軟性材質形塑兼具保護作用之結構物。這類環境中習以為常的水泥製品成為抵擋大自然的盾牌,而其上斑駁的紙痕與透見內裡的木條支架亦暗示了,當它們在與自然力量抗衡時顯得那麼單薄而不堪一擊,於此展現藝術家對人為開發於自然與環境議題上的反思。

作品介紹

《顯視錯誤:404》
《扎在眼裡的毛刺與分岔》系列
《小亂局》系列、《大確幸》系列
《午夜遊樂場》
《Feel your information flow and body through this shell layer of the body》
《極度擴展》
《合作者的居所》
《Data-Verse Taipei 02》
MORE

教育活動

活動名稱

活動地點

活動時間

  • 當代館主展區

    2023/07/29 Sat.

    13:30 - 15: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3/08/20 Sun.

    14:00 - 15:3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3/08/26 Sat.

    10:30 - 12: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3/08/27 Sun.

    14:00 - 16: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3/09/02 Sat.

    14:00 - 16: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3/09/09 Sat.

    14:00 - 15: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3/09/10 Sun.

    14:00 - 16: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3/09/24 Sun.

    14:00 - 15: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3/10/14 Sat.

    14:00 - 16: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3/10/22 Sun.

    14:00 - 15:30

兒童學習單

《Signal Z》學習單正面

《Signal Z》學習單反面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