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Language

2025 / 01 / 17 Fri.

2025 / 05 / 04 Sun.

10:00 - 18:00

  • 策展人

    黃彥穎

  • 參展藝術家

    江忠倫
    何彥諺
    吳聯吟
    李婷歡
    崔廣宇
    陳松志
    陳為榛
    陳萬仁
    黃立穎
    黃海欣
    黃萱
    廖建忠
    劉文瑄
    蘇育賢

  • 指導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

  • 主辦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

  • 年度贊助單位

    THERMOS 膳魔師
    當代藝術基金會
    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
    老爺會館

  • 年度指定投影機

    EPSON

  • 年度指定電視/螢幕

    SONY

  • 媒體協力

    中央廣播電臺

  • 特別感謝

    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

展覽介紹

所有語言的確都是抽象的,只不過某些語言比其他的來得更抽象。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文字語言作為傳遞訊息的根基,來自於它提供了一種共同標準,使我們的溝通具有相對性,進而達到各種目的。因為相容性高,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文字語言常成為我們描述、詮釋一切的優位。但在當代藝術的領域裡,這個優位卻成為了另一種追求創造性的指標。

身體感覺到了,語言卻還追不到的東西是什麼?

「No Language」並非是一場藝術創作對抗語言系統分類的陳述過程,而是針對藝術家如何在物質中追求精神性、在詮釋中追求啟發性,以及在現實中追求超越性的身影進行折射。

創造性在每個時代皆有其掙扎身影,如同我們眼前的困境之一,是來自於高度媒體化所帶來的「過多」,演算法迎合偏好,使我們意識到很多可能,但卻不見得體會更多事物。就像是穿著全新的攀岩裝站在練習場中,望著眼前七彩而高聳的岩點出神,我們討論著別人的攀爬路徑,看穿每個挑戰者的身體素質,在運動中想像著冒險,空調裡正瀰漫著汗味,但身上新買的機能衣卻吊牌未剪。因為「過多」,我們總意識到自己太慢,對身體力行感到猶豫,嚮往著汗水,卻期待能在趕場中將熱情微波。因此,我們追劇不追問,最終進入了一種自我想像的沖刷,成為反被AI訓練的模型。

在瀏覽中將無意識航行,切換成有意識的漫遊。

也許我們可以將「過多」視為一種在瀏覽中創造凝視的新機會。如同AI語言模型的建立,是以大數據歸納出事物的關聯性來接近世界的,即便它使用「已知」來進行預測,與藝術在未知中探索「不可知」不盡相同,但只要能在邊界意識中創造出事物的新秩序,「過多」依然具有創造性。在這個語境裡,藝術可能從很早以前就開始追求「語言模型」無法創造的「感覺模型」了,因為AI追求的是效能,目的性明確,而藝術追求的是一種存在的價值,一種即便不斷定義,也永遠抽象的感覺。

這個展覽是當前臺灣中生代與新生代創作者,在超越議題批判以及智識門檻的過程中,試圖創造共鳴的成就,也是相對於永無止境田調的填充內容更為謙遜的洞見。他們在語言系統裡成為他者,在與現實切近與疏遠的過程中編織著遠方,遠方永遠是抽象的,抽象的極致會迎來純粹,而純粹則會為普遍性帶來契機。

MORE

LESS

策展人與參展藝術家

黃彥穎
陳松志
黃萱
劉文瑄
何彥諺
江忠倫
吳聯吟
崔廣宇
黃立穎
蘇育賢
陳為榛
李婷歡
黃海欣
陳萬仁

黃彥穎為文化部2009年及2012年文化部視覺藝術交流計畫之受獎人,曾前往紐約(ISCP國際藝術工作室)及巴黎(Cité internationale des arts西帖國際藝術村)駐村,於國內外發表過多次個展及群展,自2019年開始策劃當代藝術和公共藝術展覽。曾獲文化部第九屆公共藝術獎「藝術策劃獎」、第八屆公共藝術獎「教育推廣獎」、2023金點設計獎—整合設計類 專業策展組別,策劃2023新北市美術館「新朋友」、2022嘉義市立美術館「2222」、2019、2022台電公共藝術祭「奧拉之城 I、II」、2021台北當代藝術館「宇宙多重」等展覽。

陳松志1978年生於南投,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取得藝術碩士學位,並先後於開羅、倫敦、巴黎、首爾、紐約及橫濱參與國際藝術家駐地計畫,現居臺中。他是臺灣當代藝術領域中長期致力於現地裝置藝術表現的視覺藝術家。他的創作以多樣媒材、複雜敘事層次和細膩描述著稱,材料中蘊含歷史且時常呈現矛盾意義。歷年曾獲蕭勤創作獎、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臺北藝術計畫首獎、李仲生視覺藝術獎、第三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七大視覺藝術受獎人。曾參與中國烏鎮當代藝術展、臺灣雙年展、韓國平昌雙年展等;曾於國立臺灣美術館、中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北路易威登藝術空間與伊通公園等機構展出。

黃萱1995年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創作內容多為行為表演及錄像。以身體為材料,用簡單而持久的動作作為環境中測試的衡準,探勘日常裡許多隱微限制和生活作息的運作。也關注生活中物件與功能,去發覺它們與人體姿勢和形象在使用中的相互關係。

近期展覽包括:「Beta+」,台北當代藝術館,臺北(2024);「天天上演」,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2024);「第4回霧島藝術之森大廳計畫 黃萱展—Around aground」,霧島藝術之森美術館,鹿兒島(2023);「波蘭中介雙年展」,Spazio Thetis - Arsenale nord - Venezia Palazzina Modelli,威尼斯╱格但斯克大軍械庫,格但斯克(2022)。

以開放自由的狀態進行創作,對「繪畫」與「繪畫性」重新認識與反思,專注於在平凡中挖掘抽象的詩意,藉由自身與感覺、記憶、自然的連結,探索不同的界線,並以細膩的物質性表現形體與媒材的可能性,體現當下的生命哲思。作品的藝術形式看似多元,但開展傳統對於繪畫的認知,不被任何媒材形式束縛,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塗畫(Drawing)創作體系。

何彥諺出生並居住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
創作多來自個人感性經驗於當下的觀察,常擷取科普知識作為心理狀態的隱喻,創作形式含括空間裝置、錄像、雕塑及繪畫。擅長運用物件所勾連的記憶與情緒,創造具敘事氛圍的場域,從時空經驗的重組和遙望中,捕捉現實與虛構之間的連繫或鬆脫。

曾獲高雄獎入選(2020)、臺南新藝獎(2017)、桃源創作獎優選獎(2016)等;作品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關渡美術館、基隆美術館、鳳甲美術館以及韓國濟州四三紀念公園等地展出。

江忠倫生於臺中,目前生活於臺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擅長以多樣的創作形式表達個人脈絡歷史。作品多以生活日常轉化素材,讓平凡與創造行為相互作用。

吳聯吟1994年生於臺南,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目前創作、生活於臺南。喜歡透過雕塑、裝置特寫生活中常忽略的細節,捕捉各種能觸發他想像的「巧遇」,作品透過巧遇的啟發疊加當下的生活經驗而折射出的集合體。曾入圍2022臺北美術獎入選、2023新北市美展雕塑類首獎等。

崔廣宇作品探討人與社會系統之間的適應關係,並透過行動來重新定義或者質疑所處的體制系統,藉由超出常態標準的行為與試驗,來建立一套生存與重新定義現實的方法。藝術家將這樣的行為視為一種衡量環境寬容度的媒介,並企圖將存在於體制中的關係,以行動來突顯某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社會價值背後的荒謬。透過如此轉換現實,穿越於體制或是環境障礙的測量與示範,宣示了一種游擊式介入社會的行動,並挖掘更多潛伏在日常環境的隱形關係。

崔廣宇1974年生於臺北,1997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並曾受邀展覽於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Werkleitz雙年展,西班牙蘇菲亞美術館、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紐約雀兒喜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以及奧地利林茲OK藝術中心。

手法上運用多層次的反轉,以及媒材的特殊性等,在這些反視覺原理的作用下,製造出超現實以及神祕的空間氛圍。就作者作品媒材和載體方面,多以單一或較低彩度的處理方式,以及鉛在紙上所透出的銀質反光,將過去練習鉛筆繪畫當中都是以物體的暗面以及影子來表現調子和描繪,暗示光的存在和方向來源,當中能發現如同圖地反轉般,將過去學習繪畫的鉛筆素描概念翻轉過來,藝術家在創作的過程中光是其所描繪的調子以及物體形象的主體,物體的光源越強烈,所加的鉛量則越多,提出對於我們繪畫過程裡在平面中呈現幻象空間的探討。

藝術愛好者,曾就讀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現為「你哥影視社」成員。創作無特定媒材,不去想自己在幹嘛。

陳為榛1993年生於臺北,生活和工作於臺北。陳為榛創作來自於對生活物質的觀察,透過現成物、挪用、古典美等概念的實踐與再思索,做自我經驗、文化認同與環境意識的延伸,並將物質材料以不同於日常被規訓後的功能、意義、指涉性被看見。在貫穿作品的嘲諷性格與自我調侃中,感受對象物與它的反面,是其個人對內在的探索過程與反思。

李婷歡將視覺為主的身體經驗、物質世界與記憶情感結合,從日常生活與特定感受性時刻的模糊邊際著手,通過對材質的關注與空間調度,發展兼具公共性又私密的非日常敘事。作品媒材與形式不限,目前多以空間裝置結合物件或影像為主。曾獲「桃源國際藝術獎」(桃源獎)首獎、高雄獎觀察員獎與花蓮縣洄瀾美展優選。

黃海欣1984年生於臺北,並在2007年從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獲藝術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所藝術碩士學位。她的作品取材自日常生活情境,芸芸眾生中各式小人物的生存場景,揭露人在大時代、政治社會與家庭等各種人際關係中,種種微妙且神經質的荒謬片刻。

曾參與國立臺灣美術館、紐約臺北文化中心、萊比錫當代美術館、以色列赫茲利亞市當代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龐畢度中心以及法國南特當代藝術中心等展出。作品收藏機構包括:瑞銀藝術藏品、臺北國巨基金會、澳大利亞雪梨白兔美術館、西澳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以及國美館等。受邀駐地創作於紐約 ISCP、美國佛蒙特藝術村(Vermont Studio Center)、芬蘭Arteles創意中心、萊比錫飛行者進駐以及東京3331千代田藝術中心(3331 Arts Chiyoda)。近期榮獲2024紐約藝術基金會(NYFA)繪畫類獎助金受獎人。

慣於使用錄像及裝置的方式捕捉生活中重複交替的空白片段,成為陳萬仁的創作核心觀念,其作品時常運用寫實繪畫般反覆的精細拼縫數位影像,結合多種元素作為其視覺語彙的呈現。面對人類身體在數位技術的環境中經常被符號化、扁平化、去脈絡化的處置,藝術家讓日復流失的時間片段在作品中再現為冷漠、機械重複般的動態物件,並注入日常性的關注與批判,導致影像在現實與想像之間來回擺盪;並且試圖尋找時間片段中的具體重量,藉著營造極為日常的場景空間,收存每個稍縱即逝的時空畫片。

作品介紹

《奢侈的墮落》
《隨著風》
《一小部分的霧島》
《Flat #3》
《經過》
《媽媽咪呀》、《生鏽的小女孩》、《荒蕪與新生》
《席地而坐》
《很久很久以前》
MORE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