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為藝術家和策展人。分別於1994年生於臺灣屏東縣、臺灣新竹市,皆工作和居住於新北市。合作策展關注當代跨文化語境下,土地與身份流動如何作為藝術實踐的可能性。過往策展包含「混血人:來一場野性的餐會」(2020,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臺灣)和「家:基地、壁癌、貼皮與組合屋」(2023,臺東美術館,臺東,臺灣),並於2023年獲台新藝術獎提名。
1994年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目前於臺北居住及創作。王愛眉以複合媒材探索如何以「繪畫」視為容器,以及包含著圖像的身體。透過哀悼圖像的方式,來探索當畫失去圖像後所殘存之物。藉由影像和裝置,回應身軀和土地的主題,也呈現了身體、殘餘物之間的循環關係,透過不斷地被轉譯後融合於畫面的風景中。
1989 年出生於台灣台北,南投泰雅族和台北河洛人後裔、視覺藝術藝術創作者,Ciwas 以身體為中心的創作方式實踐一個自我決定的酷兒空間,同時透過行為、動態圖像、網絡空間、陶製樂器和動力裝置融合族群世界觀在作品裡面。Ciwas的作品中探討文化和性別認同,她利用身體作為媒介來追尋語言和文化上的位移經歷,並尋找超越異性父權現狀的新的酷兒理解形式。
1994年出生於臺中,閩南與賽德克族的原漢混血,目前居住及創作於臺北。阮原閩關注以身為當代原住⺠族在面對現代化與全球化的急遽擴張下對於身分認同的提問,創作媒材包含版畫、裝置和編織。
1994年出生於臺北,目前於新竹居住及創作。高安柏的作品透過水墨媒材的書寫,捕捉了臺灣山岳的靈性和的內在的本質。藉由關注臺灣山的神話和幽靈的傳說故事,一直不斷探索並記錄了山自身內在精神的關係。
1994年出生於新竹,目前居住和創作於花蓮。創作以食物作為雕塑媒介和創作手法。以「食」試圖突破藝術中神聖、無形、堅不可摧和永恆的框架。透過食物結合雕塑,再連結到關係美學,也是從本土連結到人和當地文化的關係。
1992年出生於捷克烏赫爾堡,目前於布拉格居住及創作。馬偕·馬哈切克 的繪畫作品描繪自身肖像,結合旅居臺灣的記憶和經歷。透過融合歐洲繪畫傳統與水墨,和強烈的色彩和筆觸,創造出畫面中連續的故事情節,以及對他而言神秘且永恆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