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評論家、策展人。專注於建築的現代性呈現與意識形態解構,從設計技術的發展連結其社會文化根源進行探險。長期與理念相近的國內外策展人以及營造職人、營建家、建築家、藝術家合作,並組織團體,亦曾參與多項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顧問工作,希望從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
著有〈中華民國與建築:百年發展歷程〉、〈The Reciprocity between Architects and Social Change: Taiwan Experience after the 1990s〉、〈The Craftsmanship of Fieldoffice〉等論文,以及書籍《田中央作品集Fieldoffice Incomplete Works, 1994-》(主編)、《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與徐明松合著)、《浪漫的真實:戰後蘭陽建築》(與王增榮合著)與《臺北原來如此》(與張樞合著)等;其它多篇建築評論,散見於建築雜誌。
曾策劃多場展覽,如2012年創辦「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特展」每年舉辦迄今,參與OPTOGO米蘭世博外帶台灣館計畫(2015)、策展「田中央,工作中」(2013,與王增榮共同策展)、「田中央歐洲巡迴展」(2016-2021,與Juhani Pallasmaa共同策展)、「SOS拯救混凝土之獸!粗獷主義建築展」(2020,與Oliver Elser共同策展)、「Taiwan Acts! :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 」(與裘振宇共同策展)、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田中央「Living with Sky, Water and Mountain: Making Places in Yilan」展、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田中央「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展等。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亦為《實構築a+tec》季刊總編輯。
電影和劇場導演。蔡明亮的創作成長於1980年代臺灣解嚴前後的社會文化氛圍,逐漸確立自己獨特的電影風格,1994年以《愛情萬歲》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奠定其在國際影壇的地位後,每部作品都受到極高的關注。2022年10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為其舉辦回顧展;11月,在法國龐畢度中心舉辦裝置藝術展暨影片回顧展「取經」。2017年,蔡明亮開始和田中央合作,於宜蘭縣壯圍鄉的「沙丘」策劃了為期四年的「行者」大展。2019年,田中央邀請蔡明亮一同參加2021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為此,蔡明亮創作兩部詮釋田中央作品理念的影片於展覽中播放。
舞蹈創作、表演者、編舞家。曾獲ADF(American Dance Festival)美國舞蹈節交流獎學金,並曾受「下一個編舞計畫」等數個青年創作平臺獎助;2014年獲國藝會「新人新視野」補助,與小事製作合作編創《日子》;2018年獲文化部出國駐村計畫旅居巴黎,隨後於波蘭及日本參賽獲獎。於雲門2擔任專職舞者期間獲雲門「創計畫」支持,曾演出編舞家鄭宗龍《來》、《十三聲》及《春鬥》系列等作品。陳逸恩出生和成長於宜蘭;2015年田中央設計的雲門劇場落成,陳逸恩為首批進駐使用的舞者之一。他著力用身體表達生活中的細膩情感,期盼把深刻的情緒保存在作品之中;亦熱愛跨領域表演合作及創作。
視覺設計家,「永真急制workshop」創辦人。聶永真的作品跨越創作與商業,不拘一格,不斷挑戰既有框架,創造視覺設計的各種可能性;其設計創作混著社會參與,有著網路時代的互動與後設氛圍。2016年,聶永真和田中央開始合作,2017年出版的《在田中央》一書,由聶永真擔任全書美術設計;2018年田中央代表臺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覽主視覺和展場平面設計,皆由聶永真擔綱;2021年籌劃達十三年的《田中央作品集》出版,聶永真和田中央合作,由聶永真擔任封面設計,並指導田中央夥伴完成內頁編排。
紀錄片導演。江國梁出身黃明川工作室,曾參與廖德政與王文志等紀錄片製作。江國梁是田中央生活的紀錄者,從2008年因國藝會補助計畫便持續以鏡頭記錄田中央生活與創作,迄今已達十四年,幾乎認識每一位在田中央工作過的夥伴。2011年發表《黃聲遠在田中央》紀錄片,並以此參加多處影展。2015年之後,田中央開始參加國外展覽與獲獎等,也都貼身參與紀錄。江國梁的鏡頭質樸細膩,在他的安靜、不發一語的凝視中,記錄下田中央創作時夾藏的當地的政治文化脈絡,也讓田中央生活與創作之間的獨特關係浮現。
建築家、策展人。2014年以在台東美術館展出的戶外地景裝置《浮光》,廣受關注。2018年創作新竹市幸福廣場獲「台灣景觀大賞」傑出獎,2022年以新竹漁港「波光市集」獲日本Good Design Award。其創作專心以材質構築空間,結合光影,讓人的身體經驗被徹底釋放出來。林聖峰的空間常呈現一種「原型」式的詩意氛圍,接駁不同材質之間來去自如。2015年起林聖峰受田中央之邀,合作田中央展覽的展場設計,迄今共合作過多場展覽。2021年,林聖峰在田中央邀請下,與蔡明亮一起,三者共同合作創作田中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覽「Living in Place, Enabling the Coming-Together」。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亦為嶼山工房創辦人。
藝術家、音樂創作者與 DJ。姚仲涵大學時接受建築教育,以感覺空間出發,2005年第一件聲響噪音創作以來,從燈光、從解構的聲音藝術到結構性的音樂製作、從鏡框式作品到空間尺度的思考⋯⋯透過光與聲音之間的呼應和對比,嘗試觸發觀者對自身體感的想像。2008年獲臺北數位藝術節聲音藝術首獎,2017年再獲臺北美術獎優選與2022年獲頒新銳建築獎,並多次受邀參與國際展覽與演出,也曾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和柏林tamtamART舉辦個展。2020年曾在田中央設計的羅東文化工場舉辦「感覺,現場,獸」展覽。
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2017年,姚仲涵發起「大聲光電」,目前三位成員除姚仲涵外,尚有曾睿彬和張玲維。
建築家,田中央工作群創辦人。黃聲遠出生於臺北,1994年移居宜蘭後開始獨立建築實踐。1997年以礁溪林宅獲得臺灣建築獎後,黃聲遠的作品持續受到矚目。2017年獲頒「吉阪隆正獎」,是該獎首次授予日本以外地區人士;2018年獲國家文藝獎。黃聲遠作品堅信建築的根基是紮在真實的生活上,但生活最真實的狀態,卻非物理體驗般固定不動,而是無時無刻變化。黃聲遠和田中央之間彼此相互學習,自然地分工與交流,協力成長出獨特的創作理念與方法:精確的認知本身,卻潛在地指向不精確的或變動的狀態;以記憶取代歷史,不在內部決定意義,而是開放地不斷生成。
「故鄉的美,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機會自己去奮鬥出來」。
以宜蘭為基地的「田中央工作群」,前身為一群跟黃聲遠一起在宜蘭工作的青年建築家,二十多年來,他們形成一個由上百人所組成、穩定成長且逐漸舒張開來的「意志同盟」。同時是居民和專業者,他們擺脫所有束縛,放心地從自己的生活起航、探索、作。他們的空間想像如藤蔓莖脈匍爬於城鎮與鄉野,沒有必然的主要空間,也不必急著用答案來限定未來的發展;只要提供足夠的養分,更多的想像力就可以蔓延、連結、開放,長出不同的枝節,拓展出更多的空間契機。2015年田中央獲邀至東京Gallery Ma舉辦個展;2016-2021年巡迴歐洲展出,共七國八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