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晉華,1964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碩士。代表性作品為走筆、測量類型作品。作品常以觀念先行,由於患幼年型糖尿病的身體經驗,使其作品常以自己的「身體」為行為的工具或測量的對象,藉以實踐其宗教信仰或藝術理念。
朱駿騰,198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英國倫敦金匠大學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作品橫跨電影、當代藝術、劇場等領域,內容多關懷個人在面對社會、政治、文化等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困境與生存狀態。
李明學,1978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英國羅浮堡大學博士。創作多關注生活周遭的物件,藉由幽默的手法突破社會所習慣的理解方式,找出在藝術脈絡中潛在的意義與解讀的可能。
林沛瑩,1986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研究所碩士。目前正於安荷芬理工大學工業工程與創新科學學院與工業設計學院就讀博士班。創作多嘗試結合科學與藝術,討論諸如人類的語言、情緒,及社會文化層面之間的交互影響,從生物與數位等層面思考新的可能性。
洪裕鈞,1969年出生,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平面設計系。他將設計思維應用在多元創作領域中,涉足設計、科技、網路、建築、新創研發等,著力於當代生活及未來性。以創新者的身分,從概念發想到產業經營,多面向地思考文化和產業的共存關係。
張永達,1981年出生於南投,畢業於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作品形式包含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等等,創作關注日常生活中易於忽略的物理現象和聲響,並透過聲音與視覺裝置再現於空間中。
張碩尹,198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創作形式媒材跨及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作品多透過結合科學、生物學、生物動力學等不同知識領域,來反映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
許家維,1983年出生於臺中,現生活與工作於臺北。2016年畢業於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作為藝術家、導演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在藝術實踐的方式上,特別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正規歷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質與地方的關係。
彭弘智,1969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舊金山美術學院藝術碩士。作品形式包含繪畫、錄像、表演、雕塑、裝置,主題則探討全球衝突、身分認同、精神性等等,關注在物件藝術之中,所可能產生的多重解讀意涵。
劉玗,1985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作品形式多樣包含文字出版、紀實影像、雕塑、影音與空間裝置等,創作多重新編排大量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並藉此發展出一套獨有的創作語言。
鄭先喻,1984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藝術碩士。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企圖用詼諧的方式來賦予作品生命的象徵或是存在的意義,並多著重於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