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接器

2022 / 08 / 13 Sat.

2022 / 10 / 23 Sun.

10:00 - 18:00

  • 展覽總策劃

    張淑征

  • 參展藝術家

    石晉華
    朱駿騰
    李明學
    林沛瑩
    洪裕鈞
    張永達
    張碩尹
    許家維
    彭弘智
    劉 玗
    鄭先喻

展覽介紹

電晶體作為一個關鍵性組件,存在於我們身邊幾乎每一個電子設備中,它的數量在一支手機中就有近億個、在一臺電腦中更是以十億計。因其半導體的特性,電晶體既產生、亦控制著電流的傳導,可謂現代生命之血,更是我們文明脈動的能量通道。而最讓人警醒的是,無論形式或用途,此轉接形態能脫離人類控制地運作,一旦啓動,能量和訊號將自動且自由地流竄。

「轉接器」轉化自電晶體所蘊含的驅動力量,以此為象徵,本展聚焦於作品對於創變能量的接收與轉換,藉由不同的生命物種、甚至是非生命的數據訊號作為載體,創造出可見且深遠的藝術景觀。

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就如同是導通文化能量的電晶體,我們藉此觸發對人類當今議題的多面向探索:關於人類的存在和起源,如張永達、劉玗、林沛瑩的作品;關於我們在社會中的集體處境與定位,像是許家維和朱駿騰;關於我們在社會和技術的更迭中產生的焦慮甚至揶揄,以張碩尹、鄭先喻、李明學為例;關於我們不可動搖的精神信仰,譬如石晉華;關於我們在潛存框架中的徘徊和抵抗,譬如彭弘智;並關乎對未來的積極想望,由洪裕鈞的作品所呈現。經由藝術家各異的視角,這一些探索轉化而成人類群體、社會、乃至於整個文明的不可思議的想像能量。

展覽「轉接器」則如同一座巨大的能量裝置,讓質地各異的顆粒聚合其中,經由碰撞、纏繞或是相互滲透,以有形的尺度抑或是無形的訊號,突破形式和領域的限制。由此彰顯本展所欲傳達的開創精神:不受限於任何形式的規範,能夠連結各領域且彼此相輔相成;在展望未來的同時,也打造出一個屬於文化原創者的能量樞紐。

而打造能量樞紐的想像與原創力,正是我們集體意識中最關鍵的組件——超越了任何媒材、分類和界限,它的閥門一旦開啟,能量和訊息也將超脫人類的宰制,恣意地奔流宣洩,將世界捲向未知而廣袤的未來。

洪建全基金會執行長/
展覽總策劃
張淑征


共同主辦單位
洪建全基金會

讓前衛創作的力量滲透到社會中,
使「原創文化」成為社會和產業的養分與動力。


洪建全基金會50年來對教育和文化的支持,既是一個家族的精神財富,也等同於臺灣社會文化的資產。

1971年,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洪建全先生很有遠見地成立「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致力於提倡教育和文化。70年代,洪建全基金會以《書評書目》雜誌開啟了文學評論的先聲;並首開當時臺灣新局,以臺灣收藏最豐的音樂黑膠唱片和電影資料,帶起了臺灣民俗音樂的復興;在臺灣經濟成長指數激增的80年代,基金會以「文經學苑」開創了人文與企業合一的先河;90年代以「敏隆講堂」為名設立的現代學堂,人人在此學習文史哲藝課程與深度閱讀。

2014年起,透過委託及直接贊助,支持跨越各學科領域、當代藝術家的「覓計畫」,正式啟動。覓計畫是洪建全基金會文化播種與藝術實踐的平臺,以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構築跨世代多元的文化生態,啟動不同尺度的贊助計畫來回應行進中的當代藝術。包括「問問題計畫」是以提問式的策展方式,委託製作全新的藝術創作;「認養計畫」是支持贊助獨特且具有國際發展潛力的藝術家;「雨棚計畫」則是於每年徵選不限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問問題計畫」每年提出一個單純的問題,探討社會、文化與生命內涵。透過藝術家的新創作回應問題,挑戰當前既定觀點,啟發你我更多的提問。在「問問題計畫」中,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呈現所關注的議題,具公共性與教育性,吸引跨世代一起互動對話、參與體驗的方式來瞭解藝術家創作理念。覓計畫的工作也包括策劃「銅鐘藝術賞」,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因文學、藝術與電影養分豐富生命而設立的年度100萬元捐贈,支持傑出藝術家與作家們的創作成果。2015至2017年以推廣華文作家及其作品為主;2018年起贊助跨文化且具國際視野的當代藝術家。延續洪建全基金會「播種」精神,以文化創投的前瞻概念出發,基於對藝術家創作理念的信任,在概念階段即給予肯定,並支持其藝術的實踐。

在基金會多元經營又不斷開展的精神裡,始終有個核心價值是:藉著支持當代創作者來激發「創作文化」;創作者以作品來表達他們持續求新求變的典範。

MORE

LESS

藝術家介紹

石晉華
朱駿騰
李明學
林沛瑩
洪裕鈞
張永達
張碩尹
許家維
彭弘智
劉玗
鄭先喻

石晉華,1964年出生於澎湖馬公,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藝術碩士。代表性作品為走筆、測量類型作品。作品常以觀念先行,由於患幼年型糖尿病的身體經驗,使其作品常以自己的「身體」為行為的工具或測量的對象,藉以實踐其宗教信仰或藝術理念。

朱駿騰,198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英國倫敦金匠大學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作品橫跨電影、當代藝術、劇場等領域,內容多關懷個人在面對社會、政治、文化等複雜結構下,所面臨的困境與生存狀態。

李明學,1978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英國羅浮堡大學博士。創作多關注生活周遭的物件,藉由幽默的手法突破社會所習慣的理解方式,找出在藝術脈絡中潛在的意義與解讀的可能。

林沛瑩,1986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設計互動研究所碩士。目前正於安荷芬理工大學工業工程與創新科學學院與工業設計學院就讀博士班。創作多嘗試結合科學與藝術,討論諸如人類的語言、情緒,及社會文化層面之間的交互影響,從生物與數位等層面思考新的可能性。

洪裕鈞,1969年出生,畢業於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系,藝術中心設計學院平面設計系。他將設計思維應用在多元創作領域中,涉足設計、科技、網路、建築、新創研發等,著力於當代生活及未來性。以創新者的身分,從概念發想到產業經營,多面向地思考文化和產業的共存關係。

張永達,1981年出生於南投,畢業於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藝術碩士。作品形式包含聲音影像、實驗聲響、聲音裝置和現場演出等等,創作關注日常生活中易於忽略的物理現象和聲響,並透過聲音與視覺裝置再現於空間中。

張碩尹,1982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倫敦大學金匠學院藝術碩士。創作形式媒材跨及裝置、繪畫、表演與錄像,作品多透過結合科學、生物學、生物動力學等不同知識領域,來反映人與科技、社會的關係。

許家維,1983年出生於臺中,現生活與工作於臺北。2016年畢業於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作為藝術家、導演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融合了當代藝術和電影語彙,發掘圖像創作過程背後的複雜生產機制。在藝術實踐的方式上,特別著力於影像創作背後的行動性,並透過建立鏡頭以外的事件,連結正規歷史描述所未及的人、物質與地方的關係。

彭弘智,1969年出生於臺北,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舊金山美術學院藝術碩士。作品形式包含繪畫、錄像、表演、雕塑、裝置,主題則探討全球衝突、身分認同、精神性等等,關注在物件藝術之中,所可能產生的多重解讀意涵。

劉玗,1985年出生於臺灣,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碩士。作品形式多樣包含文字出版、紀實影像、雕塑、影音與空間裝置等,創作多重新編排大量的田野調查與文獻資料,並藉此發展出一套獨有的創作語言。

鄭先喻,1984年出生於高雄,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荷蘭格羅寧根漢斯大學藝術碩士。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實驗裝置為主,企圖用詼諧的方式來賦予作品生命的象徵或是存在的意義,並多著重於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

作品介紹

《少女的祈禱-菜洗坑與蘿蔔洗冰》
《黑與白-熊貓》
《棲息地》
《之後》
《搶錢計畫》
《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
《相即共生練習簿-族譜X》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MORE

教育活動

活動名稱

活動地點

活動時間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2/08/20 Sat.

    14:00 - 16: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2/08/21 Sun.

    14:00 - 15:3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2/08/27 Sat.

    10:30 - 12: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2/09/04 Sun.

    15:00 - 16: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2/09/17 Sat.

    14:00 - 16: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2/10/07 Fri.

    14:00 - 16:0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2/10/08 Sat.

    14:00 - 16:00

  • 當代館主展區

    2022/10/09 Sun.

    14:00 - 15:30

  • 當代館一樓活動大廳

    2022/10/22 Sat.

    14:00 - 16:00

兒童學習單

「轉接器」學習單正面

「轉接器」學習單反面

CLOSE

CLOSE

Notice 著作權&隱私權相關政策
關於當代藝術館需要注意的相關法規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 權利人檢舉著作權侵權處理辦法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 台北當代藝術館處理原則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