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 官方網站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Wednesday 星期三
10AM - 6PM
Exhibition
展覽
-
10:0018:00
「指劍之舞」─蕭言中創作 40 周年經典作品展
Wednesday 星期三
10AM - 6PM
Exhibition
展覽
「指劍之舞」─蕭言中創作 40 周年經典作品展
EXHIBITIONS & EVENTS 展覽活動
2024 / 11 / 30 Sat.
2025 / 01 / 12 Sun.
16:00 - 21:00
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策展人
王鼎曄
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策展及評審團隊
Thomas Dumke
傅雅雯
Andreas Ullrich
臺灣參展藝術家
王雅慧
袁廣鳴
陳依純
許哲瑜
陳敬元
德國徵件參展藝術家
Alba T Álvarez
Sabrina Bellenzier & Guenda Bondini
Tatjana Bikic
Moritz Simon Geist & Robert Arnold
Ibrahim Quraishi
Lucas Oertel & Heinz Schmoeller
Elom 20ce & Musquiqui Chihying & Gregor Kasper
Caroline Beach
Felix Ermacora & Johanna Blank
Julius Günzel & Maja Nagel
地點
台北當代藝術館廣場電視牆
指導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
主辦單位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台北當代藝術館
合作機構
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
網絡|媒體|藝術
德勒斯登媒體文化中心
德勒斯登 C.Rockefeller 當代藝術中心
贊助單位
THERMO 膳魔師
當代藝術基金會
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
老爺會館
年度指定電視/螢幕
SONY
媒體協力
中央廣播電台
台北當代藝術館與德勒斯登當代藝術協會(DresdenContemporaryArt)、網絡|媒體|藝術(Netzwerk Medien Kunst)、德勒斯登媒體文化中心(Medienkulturzentrum Dresden)、德勒斯登 C.Rockefeller 當代藝術中心(C.Rockefeller Center Dresden)合作,共同策劃「CAPTURING NOWNESS–Im Hier und Jetzt 倖存者存在」錄像交流計畫。德國策展人 Andreas Ullrich 提出「CAPTURING NOWNESS–Im Hier und Jetzt」的主題概念,以公開徵件和評審團遴選的形式來策劃展覽作品。同時,台北當代藝術館邀請臺灣策展人王鼎曄負責臺灣錄像作品的選件,並由王鼎曄提出「倖存者存在」的策展論述,以回應此主題。
MORE
LESS
「我們此刻的存活,都是僥倖。」
2024年4月3日,臺灣花蓮發生了強烈地震,緊接著在8月,日本在一次地震後發佈了「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警報」。烏俄戰爭持續已逾兩年,近期的加薩戰爭,甚或是化學工廠火災所引發蘑菇雲般的爆炸……。天災人禍不斷發生,這些都是生命中無法操控的現實。「存在」對我們每個人而言,可以理解為我們都是當下的倖存者。無人可以預測下一秒鐘會發生的事,無法掌控現實彰顯出我們的存在是多麼不易、脆弱,甚至可說是生命中的幸運。然而,作為倖存者,我們尚未經歷過人生的最後一關──死亡。如果我們將死亡視為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那麼期許我們都能深刻體驗屬於自己的生命過程。
在王雅慧的作品《訪客》中,影像裡的漂浮白雲穿梭在空間中,我們是否就像是那朵白雲,輕輕地來去。袁廣鳴的作品《日常演習》是記錄臺灣從1978至今的防空演練,空蕩蕩的城市,直指這個島嶼的地緣政治。陳依純的作品《捕虜監視所》是以二戰期間的金瓜石戰俘營作為文本,反思戰爭的意義與當時戰俘在戰爭裡的人權問題。許哲瑜的作品《麥克風試音:致信黃國峻》是以作家黃國峻自殺前的散文作品發展而來,影像中的敘事是對記憶的一種重構,重新思考死亡的意義。在陳敬元的作品《信號彈》中,信號彈作為一種求救訊號亦或是節慶煙火,是臺灣這個島嶼上長久以來的困境與矛盾。
然而,這些你我的日常現實,都是我們生命中彼此最深刻的連結與交集,沒有人可以輕易逃避,只因我們尚未死亡。
「永恆的當下」是許多精神和哲學傳統的核心概念,且深刻體現於道家的「無為」思想。「無為」意指「不為」,更精確地說,是「順應自然流動而為」,即個人能夠在生活中無礙地流動,與自然和諧共處,而非與之抗衡。「永恆的當下」的概念在道家思想中存在其對應,即生命只有在當下才能被完整地體驗和理解。過去已經過去,未來尚未到來,一切真實且有形都存在於當下。「無為」思想中,當下此刻並非強迫或控制,而是任其自然開展。個人的行動不投射至未來,也不被過去所束縛,自然地、自發地、完全地與當下的發生相契合。
「CAPTURING NOWNESS」公開徵件邀請電影工作者探索這種微妙而深刻的狀態,如何順應生命流動來體驗當下,而非受到內外部壓力驅使。用鏡頭捕捉無形的「當下」,並通過影像和故事傳達其意義。徵件作品呼應「無為」的精神,描繪人與當下的關係:一種不刻意為之的行動,在當下實現的生命。
評審團從50多件投稿中選出10件作品,以詮釋「CAPTURING NOWNESS」的主題概念,並在德勒斯登和臺灣的公共空間展出。
1978年生於台北,2011年獲得德國德勒斯登高等藝術學院-卓越藝術家文憑。擅長使用錄像裝置與繪畫,作品環繞於自身、社會與歷史記憶議題。深信透過創作能與外部社會連結或是對抗,並且同時能自我療癒。作品於台灣、美國、以色列、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展出。
王雅慧 (1973 – 2023)出生於台北,2004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
創作形式涵括錄像、裝置、攝影、繪畫。王雅慧一直研究影像媒材於觀者視野的邊界,從現實與影像的交會重疊處,提出許多關於虛/實、內/外空間、影像本質、觀看經驗的問題。在主題上,則關注東方的自然哲學中,人與世界的關係與思維方式,並探索這種思維方式如何重新納入當代生活。因此她的影像作品,不是為了創造或描述一種風景,而是關於風景如何被構成的動態經驗。
曾多次參與國際的展覽及放映,如日本東京「六本木藝術之夜」(2010)、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2002),上海美術館「上海雙年展」(2008),鹿特丹國際電影節(2008),龐畢度中心「龐畢度電影節」(2008)等。獲台北美術獎、國巨科技藝術獎、西班牙錄影藝術博覽會Loop 「最佳藝廊作品與呈現獎」的殊榮。
袁廣鳴1965 年出生於臺北,1989 年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1993 年獲德國DAAD 獎學金後,隔年赴德國法蘭克福新媒體藝術中心專研媒體藝術。1997 年取得德國國立卡斯魯造形藝術學院媒體藝術學系碩士。
袁廣鳴積極投入影像藝術的創作,成為崛起於臺灣90 年代的重要新媒體藝術家之一。其創作表現形式,從單頻道錄影作品到互動式電腦裝置作品、裝置型錄像投影作品, 以及利用數位媒體藝術的平面輸出作品等,藝術家不斷透過作品形式,探討並發掘影像及媒體藝術的可能性。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博士。現任中國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曾獲ACC亞洲文化藝術獎、金穗獎最佳實驗片首獎、臺北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等多項殊榮。作品曾於多地雙年展、電子藝術節、影展中展出。其創作涵蓋實驗影像、新媒體跨域及當代繪畫,長期關注工業、邊緣地帶及社會中下階層等議題,並以此承載個人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經驗。透過口述田野調查、歷史解謎、夢境解析及神秘學技術等交錯研究方法,她試圖解開臺灣在野觀點中的宇宙史學謎題。
1985年出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曾駐村於HISK比利時高等藝術學院(2019–2020)及Le Fresnoy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2020–2022)。自2022年開始,參與Rijksakademie阿姆斯特丹皇家視覺藝術學院兩年期的進駐計畫。作品形式多以動畫、錄像、裝置為主。作品關注媒介與記憶之間的關係,對創作者而言,無論是個人私密的或群體記憶,重要的並不只是透過媒介所能回溯的事件歷史,更是記憶如何被建構與被觀看的過程。
曾經舉辦個展包括布魯塞爾ARGOS視聽藝術中心(2024)、吉隆坡ILHAM Gallery(2024)、巴塞隆納米羅美術館(2023)、日內瓦當代藝術中心(2023)、台北當代藝術館(2023)、Vernacular Institute(2023)關渡美術館(2023、2012)、尊彩藝術中心(2022)、Vanguard Gallery(2020)、台北市立美術館(2015)、SAT加拿大科技藝術中心(2012)。參與聯展包括「布魯塞爾表演藝術節」(2024)、「德國世界劇場藝術節」(2023)、「聖保羅雙年展」(2021)、「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阿納姆Sonsbeek四年展公眾項目」(2021)、「事實上,死者並沒有死:成為技術」(符騰堡藝術館,斯圖加特,2021)、「Videonale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2021)、「上海雙年展」(2018)、「倫敦設計雙年展」(2018)、「亞洲藝術雙年展」(2017)。參與影展包括IFFR鹿特丹影展(2023、2022、2020、2018)、NYFF紐約影展(2020)。曾獲 Videonale 波昂錄像藝術雙年展大獎(德國波昂美術館,2021)、西班牙 Loop Barcelona 錄像藝術製作獎(Han Nefkens 基金會,2020)、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2016)、入圍 HUGO BOSS 亞洲新銳藝術家大獎(2019)。
陳敬元的創作涵蓋了繪畫、裝置、與動畫,藉由強烈的個人視覺語言描繪人類經驗中的複雜情感與社會議題,傳達出其對現實世界的觀察和反思。他的繪畫引人聯想起西方繪畫歷史中的片段風格與特徵。善於利用色彩和構圖來建構出層次 豐富的圖像語言,其帶有濃厚寓言色彩與超現實氛圍的場景,以及面孔曖昧不清的人物,模糊了時間、地域性和認同的疆界,藉此捕捉一種集體的共通感性與內在視角。
陳敬元過去曾多次舉辦個展如:2022「忒修斯之船」(mor charpentier,巴黎); 2021「Pages 2021-20」(TKG+,台北);2021「磚與木」(白立方,倫敦線上); 2019「Card Stunt」(mor carpenter,巴黎);2016「What am I? If I can't be Yours」(TKG+,台北);2015「命名未來-陳敬元個展」(伊通公園,台北);2013 「(flare-s) 陳敬元 × TKG+ Projects」(TKG+ Projects,台北);2011 「Staggering Matter-陳敬元個展」(TKG+,台北);2009「液態島嶼 陳敬元個展」 (非常廟藝文空間,台北)等。
1. Felix Ermacora & Johanna Blank - DAY2DAY
2. Ibrahim Quraishi - Camels are whispering
3. Sabrina Bellenzier & Guenda Bondini - for only we can teach you how to die
4. Alba T Álvarez - NEMA33
5. Tatjana Bikic - ZEUS & EUROPA
6. Caroline Beach - angel of information pt. 1
7. Julius Günzel & Maja Nagel – friedenkriegen
8. Elom 20ce (Togo), Musquiqui Chihying (Taiwan) and Gregor Kasper - The Currency – Sensing #1 Agbogbloshie
9. Moritz Simon Geist & Robert Arnold - Grams
10. Lucas Oertel & Heinz Schmöller - Zu Besuch
CLOSE
CLOSE
著作權聲明
台北當代藝術館尊重他人著作權,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亦明定,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不得侵害他人之著作權,因此,台北當代藝術館呼籲使用者同樣尊重他人之著作權。如果您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建議您利用本處理辦法提出檢舉,台北當代藝術館客服中心將儘速為您處理: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若台北當代藝術館網站中之任何網頁內容或網友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已侵害您的著作權,請您填寫:「 著作權侵權通知書」,且依該通知書所載提供下列資料及聲明,並以傳真的方式通知台北當代藝術館:
1、著作權人之簽名、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之簽名、相關權利證明文件及著作權之內容,例如:已發行書籍之封面及相關頁面、發表於網路中之網頁內容列印紙本及其網址。
2、侵害著作權之內容所在的網頁及網址。
3、您的聯絡地址、電話等資料。
4、書面聲明您確信該網頁內容的使用行為是未經過著作權人、其代理人或法律的授權。
5、書面聲明您於通知書所載相關資料均為真實,且您是著作權人或著作權人之代理人而為上開聲明。
隱私權保護政策
台北當代藝術館非常重視用戶的隱私權,因此制訂了隱私權保護政策。請你細讀以下有關隱私權保護政策的內容。
隱私權保護政策的適用範圍
1、隱私權保護政策內容,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用戶使用網站服務時收集到的身份識別資料,也包括台北當代藝術館如何處理在商業伙伴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時分享的任何身份識別資料。
2、隱私權保護政策不適用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外的公司,也不適用於非台北當代藝術館所僱用或管理的人員。
3、台北當代藝術館在你註冊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使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產品或服務、瀏覽台北當代藝術館網頁、參加宣傳活動或贈獎遊戲時,台北當代藝術館會收集你的個人識別資料。台北當代藝術館也可以從商業夥伴處取得個人資料。
4、當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時,我們會問及你的姓名、電子郵件地址、出生日期、性別、職位、行業及個人興趣等資料。你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註冊成功,並登入使用我們的服務後,我們就會認識你。
5、台北當代藝術館也自動接收並紀錄你瀏覽器上的伺服器數值,包括互聯網協定位址 (IP Address) 、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中的資料及你要求取用的網頁紀錄。
6、台北當代藝術館會使用資料作以下用途:改進為你提供的廣告及網頁內容、完成你對某項產品的要求及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
7、台北當代藝術館不會向任何人出售或出借你的個人識別資料。
8、在以下的情況下,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向政府機關、其他人士或公司提供你的個人識別資料: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資料前取得你的同意。
9、需要與其他人士或公司共用你的資料,才能夠提供你要求的產品或服務。
10、向代表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服務或產品的公司提供資料,以便向你提供產品或服務 (若我們沒有事先通知你,這些公司均無權使用我們提供的個人資料,作提供產品或服務以外的其他用途)。
11、應遵守法令或政府機關的要求。
12、我們發覺你在網站上的行為違反 台北當代藝術館服務條款或產品、服務的特定使用指南。
13、其他依「個人資料保護法」或政府法令應公開之資料。
14、為了保護使用者個人隱私, 我們無法為您查詢其他使用者的帳號資料,請您見諒!若您有相關法律上問題需查閱他人資料時,請務必向警政單位提出告訴,我們將全力配合警政單位調查並提供所有相關資料,以協助調查及破案!
15、 台北當代藝術館會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台北當代藝術館cookie。
16、台北當代藝術館容許在我們網頁上擺放廣告的廠商到你的電腦設定並取用cookie。其他公司將根據其自訂的隱私權保護政策,而並非本政策使用其cookie。其他廣告商或公司不能提取台北當代藝術館的cookie。
17、當台北當代藝術館進行與其產品及服務有關的工作時,會使用 web beacons 進入我們的網站網絡,提取cookie使用。
18、台北當代藝術館賦予你在任何時候修改個人台北當代藝術館帳號資料及偏好設定的權力,包括接受台北當代藝術館通知你特別活動或新產品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