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策展人,前《藝術家》雜誌總編輯。長期關注臺灣當代藝術發展,主要研究領域為藝術觀念及其展演技術的變貌,以及藝術史中的性別議題。近年策劃之展覽為「Re:Play:操∕演現場」(2020,「展覽現場」單元)、「勒法利計畫」(2021,入圍第20屆台新藝術獎)、「背陽——情慾伏流及其隱現」(2022),以及「超限社會」(2022)。
黃怡嘉(b.1998,臺北),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研究所。創作以行為表演、錄像裝置為主,對於自己與觀眾的身體作為一種關係的探查,以一種浮誇、幽默的演繹,回應流行文化中的當代圖像。
吳柏葳(b.1999,基隆),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學士,現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創作常以繪畫媒材現地製作,脫離框架的繪畫製造觀者與作品的不期而遇,嘗試用圖像的介入回應作品與展場間的相互關係。
傅寧(b.1995,桃園),創作多半以圖像生產作為形式,影像為材料進行變造,且所關注∕畫的多半不是由藝術家所生產的影像,而是眾多來自他人的生命檔案,它們往往不是作為大寫歷史的見證,並不怎麼特殊,就像是我們生命中都曾經出現過的畫面。對傅寧來說這樣的生產模式反應了當代經驗,當我們的生活及生命隨時都可以被影像化,甚至是檔案化,透過社群上傳,以此於網路的場域中形塑自己,其所建構出的樣貌已然是新的現實,所有的事情都是真的,並不再因為是否具有物質而影響了優位順序。
楊立(b.1993,臺北),畢業於法國凡爾賽美術學院。在其創作歷程中,「繪畫」是他唯一的手段,他將自己的身分定位為「畫家」。對於社會強行賦予他的「藝術家」這個尊號,楊立表示:「說我是藝術家好像也沒錯,因為人人都可以是。但畫家就不一定了。」論及楊立的風格,彷彿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他表示:「穩定的風格只會存在於系列作品中,如果把風格與一個畫家的名字綁定,那是對畫家最大的框架。」從上述藝術家的發言,揭露出他對繪畫、風格、藝術的態度。或許他預想的完形畫家尚未出現,抑或楊立自己正朝此目標進發,試圖去召喚一個繪畫高度自主的社會。
楊傑懷
楊傑懷(b.1992,臺中),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他透過錄像、攝影、觀念和裝置等混合形式進行創作,以此探問科技媒體與其視覺性以及擴延的影像,如何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生產和運作,甚至成為精神的框架。作品在人類情感與編碼的世界之間無法對準的空隙中,搭建一幅既荒謬又浪漫的情境。
呂柏勳
呂柏勳(b.1992,雲林),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雙主修電影學系,現就讀臺藝大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致力於影像相關創作。作品多以自身經驗轉化,透過影像整理自己的生命軌跡,並擴延至族群,甚至集體的生命狀態。
阮柏遠,藝術家、遊戲玩家與網路成癮者,以數位考古作為創作脈絡的核心概念,長期以數位遊戲、網路空間作為關注研究對象,將成長在網際網路、新型態的入口瀏覽器與線上社群、電子數位遊戲等所架構的後網路時代,來自於遊戲或數位的美學,抑或新形式的數位視覺經驗等,這些要素作為阮柏遠創作的重要發源,其作品融合線上遊戲、網路社群、機造影片、遊戲引擎、3D軟體等,不管是歷史、記憶、美感、技術上的特性所創造出屬於當代新的視覺經驗和技術思考以及雕塑或影像等觀看方式,呈現出的新觀點與思考方式去反思與叩問後網路時代背後的元設定。
洪梓倪,擅於探討光影與聲響之間相互作用的對應關係,主要創作為聲音與空間裝置,作品元素都是分別在給定的空間中構造體現,試圖探究限地製作中音頻與材質的邊界實踐,使作品的結構與實際空間反射共振響應並造成聽覺元素互動,藉此探索聲音、材質、光線、空間形成的相互關係。
洪聖雄(b.1998,高雄),在藝術實踐上以多元媒介,包含裝置、多媒體材與雕塑,處理物質材料、空間與身體中介的相互關係,長期關注雕塑課題背後的造型事實,藉由多向度的媒介語言擴展雕塑創作範疇的新提議,並試圖建立雕塑創新方向與造形美學。此外以土質堆塑、現成物拼集與雕鑿破壞等創作手段,挖掘、揭露地方變遷的時空軌跡,並將其轉化為個人藝術實踐的美學設想。
「2ENTER 貳進」團隊由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莊恩齊、陳政維、邱傑義、劉吉榮所組成,主要以影像裝置、動畫、網路資訊、遊戲引擎進行視覺藝術創作。近期創作專注於收集大量網路數據將其轉譯為具當代性的符號,並於遊戲引擎中重組,在作品中建構一虛擬網路生態系統。
陽春麵研究舍創立於2019年,為陳姿尹與莊向峰組成的創作團體,以裝置、錄像、網路藝術、攝影、AI等多元媒材進行創作。兩人分別來自藝術與資訊背景,共同關注科技產物與人們的互動關係對生活型態產生的轉變及影響,試圖透過跨域思辨創作出像陽春麵一樣,用簡單的材料創造出美妙味道的作品。
林政佑(b.1996,嘉義),目前就讀於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研究所。創作關注當代人觀看影像時,身體與影像媒體之間來回拉扯的關係。作品運用與觀者互動的裝置,以及拼貼各類影像作品(包含電影、電腦軟體、手機app等介面),藉以探索觀者在作品中媒體身體與真實身體交互影響的關係,加以延伸成為另一種感知經驗。
李珮瑜(b.1993,高雄),曾經營空間萬事屋。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目前就讀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慣以推究創作慾望背後的真實核心,並尋找相應的媒材。較常使用的材質為土與陶、身體與纖維。自 2015 年以來,以創作回應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與經歷場域,每一次的創作不以特定材質為出發,試圖在各種思考中找尋相應媒材,回到其物質特性進行挪用與轉譯。
「石在工作隊」成立於2020年,由面臨迫遷的馬崗漁村居民、不同領域的藝文工作者自主聚合而成。核心成員林奎妙、何睦芸與陳衍良,持續以有機拼湊、城鄉連線的協作方式與聚落脈動共進,其文化實踐旨在連結事件現場與社會大眾,試圖製造公共。
李承亮(b.1986,基隆),2013年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班。早期和朋友合作「復興漢工作室」,共同創作以無厘頭的姿態衝撞藝術創造的可能性;2013年開始生活工作於臺南,創作媒材不限定,將手工融合在概念裡,發展工藝和藝術合作的形態,對應物件造型與環境空間,關注生活的當下而為生活狀況尋找註解。
蔡咅璟(b.1986,嘉義),作品多以錄像、裝置為主要媒材。近年創作主要專注於生物學相關的研究脈絡,藉由誤用、偽造等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學的系統進行創作。他關注人跟動物彼此的關係又是什麼?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試圖透過迥異於科學的方式,在生物學的檔案脈絡中梳理出一條素人式的生物學研究,藉此重新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空城現場」由王正祥與林彥翔於 2022 年共同發起。
2021 年,王正祥發起「中壢地埤聚場」,於中壢市都市規劃區展開現地的文化行動。計畫試圖揭示「中壢運動公園區段徵收開發案」,既有文化地景消逝背後難以計價而任意消散的情感與歷史文化,是臺灣諸多區段徵收案例的縮影。
林彥翔近期相關實踐計畫,包含從泛靈信仰出發的土地公研究,在新北、桃園區域的《山若有神》系列作品、《副本島》,以及自身家鄉大園所面臨徵收的「空城現場」…等。
他們持續以復返的姿態關注及書寫桃園航空城開發現場內地景劇變的過程。並藉由藝術與文化兼容的特質,透過真實的在地行動探問桃園都市發展、地方文化與人地關係等課題,回應開發工程中地景間的詭譎異常,希冀透過他們的藝術行動、紀錄與實踐將其長期的觀察滲入公眾視野。
廖昭豪(b.1990,臺中),作品主要以絞碎的紙漿仿擬臺灣人為地景風貌,不論是沿海岸線常見的消波塊、山路岩壁斜切亙守的擋土牆、水土維護有關的植生護坡,或道路旁普遍的紐澤西護欄。透過紙漿材質模擬土石水泥,將原屬戶外的「景觀」移進室內,試圖以手工仿真的軟性材質形塑兼具保護作用之結構物。這類環境中習以為常的水泥製品成為抵擋大自然的盾牌,而其上斑駁的紙痕與透見內裡的木條支架亦暗示了,當它們在與自然力量抗衡時顯得那麼單薄而不堪一擊,於此展現藝術家對人為開發於自然與環境議題上的反思。